孩子在学站学走学跑的过程中,通常在两岁左右容易出现踮脚尖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医学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大约有5%的孩子会出现此类问题。
孩子在学步期出现踮脚走路是正常现象,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孩子提升平衡能力,加强脚部的肌肉力量,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姿势和速度,所以踮脚尖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家长不用过度担心。
如果孩子总是踮脚走路,几乎很少将脚放平,且连慢速走路也是垫着脚尖,不容易维持蹲姿,甚至到了3~4岁都仍会踮脚尖走路,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协助。
触觉失调
1. 用充气式的大龙球或卷起的棉被对全身皮肤做深部触压,有抑制神经兴奋的效果,感觉上很舒服,代表对大脑的统合或重新组合良好。
2.以游戏方式进行大量的触觉刺激。例如:玩水、玩泥土、抓痒、涂颜料,或以吹风机、吸尘器对皮肤做适度刺激。
3.提供有阻力性的活动。例如:「捍面」游戏、让孩童从球池或裹紧的棉被中(不包含头部)挣脱出来。另设计需要用力或出力的手部功能活动,如剪有厚度的纸、擦大范围的黑板、做橡皮擦擦拭的动作,也可以穿著加重的背心进行活动。
前庭觉失调
有的孩子为了追求前庭感觉的刺激、满足自己的摇晃感觉而踮起脚尖走路,让自己走起来较为不稳,以不稳定的步态增强前庭觉刺激输入。
解决方案:
1. 跳障碍:一样以家长为中心让孩子绕着跑,过程中家长以自己的脚当作障碍物,利用脚伸直或收起的姿势,让孩子练习在绕圈的状态之下,不忘注意是否该跳起。
2. 跳蹦床:蹦床可以增加前庭觉刺激,配合音乐弹跳也可增加乐趣。也可以让孩子在蹦床的同时拍气球。
3.火车快跑:让孩子手搭着前面人的肩膀,变成一列火车,负责担任火车头的家长可透过开火车的速度快慢、方向、移动姿势的转换来控制给予前庭刺激。
4. 摇晃运动:采取腹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头脚颠倒等体位进行荡秋千、俯趴大龙球前后左右摇晃,父母在床上抬起孩子摇晃等
解决方案:
1. 趴地推球:儿童趴在地上,球摆放在面前。离墙壁30-50CM,双脚并拢,手臂抬起,肘关节不撑地,双手对墙连续推球。
2. 小牛拉车:孩子双手伸直撑在地板上,家长抓住双脚抬起离地,像推车一般前进(孩子的手同时配合移动),背上也可以放上玩偶增加乐趣。
3. 旋转小石头:让孩子以双手抱住双脚后向后躺下,家长给予一推力使旋转、或者左右倾倒,并鼓励孩子继续维持小石头的姿势。
4. 摇摇船:请孩子趴于地板上,再用双手向后抓住双脚后,将头撑起(眼睛看天花板),可数数看能维持几秒钟。
家长在孩子动作发展上容易心急,就怕孩子的动作发展跟不上。
怕孩子走路晚,就早早给孩子用上学步车。这不是教孩子走路的正确的方式,因为学步车只要脚稍微一蹬就可以移动,孩子很容易学到踮脚尖的方式行走这样错误的经验。
解决方案:
不使用学步车,家长看到孩子不当的行走姿势时,需立即提醒,让孩子学习使用正确方式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