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特殊群体康复器材的研发及应用,为特殊群体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们坚信--能行!
树立康复一线品牌,打造一流康复器材质量
儿童多动症容易被误导,真正的多动症有什么表现
来源: | 作者:pro6ae62b | 发布时间: 2020-08-18 | 7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儿童多动症容易被误导,真正的多动症有什么表现?

一说到儿童多动症,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症状,好动,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旦有出现这些情况,家长都会认为是儿童多动症!

很多小孩被误诊为“多动症”,其实只是因为年纪太小!据报道,美国每年可能有约1百万的儿童被误诊成多动症

还有些家长,内心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甩锅给“多动症”。而另一些家长呢,说自己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并不是担忧,只是想秀一下自己娃有多活泼而已。但这样随随便便给娃贴上疾病标签,是不利于宝宝身心发展的。

所以,“多动”≠“多动症”,家长们一定要谨慎啊!那么,真正的多动症到底有哪些表现呢?

在中国为啥多动症的误诊率会这么高?

这是因为,多动症虽然是一种病,但并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医生下诊断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反馈(而这些反馈都有局限性,可能没那么客观)。

儿童多动症最大的特点是:

多动冲动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

这里先要划个重点——不同年龄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对照自家娃的年龄大概看看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多感官,感觉统合,感统器材厂家,儿童康复设计方案,深圳市慧康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所以啊,如果宝宝年龄还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是很正常的哦。真正的多动症儿童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这样的:

注意力不集中(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学习时不注意细节,经常粗心犯错;不管做什么(玩游戏、吃饭等),都比别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不愿意聆听,即使没有分心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无法完成简单的指示(不是因为耍脾气故意不做,也不是因为没有理解任务不会做),比如让他去鞋架拿双拖鞋过来,他刚迈步就忘了自己要干啥;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收拾屋子等;常常逃避、不愿意做需要精力的工作,比如写作业、做家务等;经常丢东西,比如玩具、橡皮、课本等;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经常忘事儿,比如跟小朋友约好要见面、答应了帮忙拿东西结果却忘了等。

多动/冲动(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经常动个不停,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上课时会擅自离开座位;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过度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无法参加安静的活动,比如听故事、读绘本、搭积木等;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个马达一样,一刻不停地动来动去;话多得不正常;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无法等别人说完就抢话;无法耐心排队;会突然打断其他小伙伴的活动,比如在别人做游戏时突然过去打断,或者突然拿走别人正在玩的玩具。

光具备这两点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在12岁前出现症状,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状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症状出现是不分场合的(至少出现在2个不同环境下),不管在学校、在家还是在户外玩耍,都会有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症状严重影响(中度以上)了学业和社交;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多感官,感觉统合,感统器材厂家,儿童康复设计方案,深圳市慧康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如果一个3岁的儿童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好了,各位家长如果看完这篇文章,前面的条件,孩子都具备,并且高度怀疑娃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儿童医院心理科看看,求助发育行为科医生,来诊断。如果确诊了是真的多动症,就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行为治疗(或者)药物治疗来进行尽早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