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特殊群体康复器材的研发及应用,为特殊群体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们坚信--能行!
树立康复一线品牌,打造一流康复器材质量
孩子总是磨蹭拖拉怎么办呢?
来源:深圳市慧康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 作者:深圳慧康 | 发布时间: 2021-04-15 | 3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孩子总是磨蹭拖拉怎么办呢?


家长咨询
       
我家孩子今年二年级了,学校规定8点前到校,意味着一个分秒必争的早晨,从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掉链子,但我家孩子总是慢慢悠悠、磨磨蹭蹭,吃个早餐夹菜也慢,下楼也慢,着急的永远是当妈的。

平时做事做作业也不专心,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中断,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掉。经常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从不着急,一般会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后天就忘记了,妈妈跟在后边操碎了心啊,这该怎么办啊?



分析原因
通过上述家长的描述,初步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孩子磨蹭拖拉:


1.过度包办


社会科技现代化造成现在的孩子行为能力上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父母过多剥夺。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但是现在的孩子照顾者不懂孩子的敏感期,尤其在孩子0—3岁,会在无意中阻止或干涉,或者会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很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也丧失了自己锻炼的机会,长大后动手能力一定会差,做事能力变弱,也会变得更加拖拉、懒惰。


2. 家长焦虑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做事情不如家长想象中的样子,当家长歇斯底里说“快点!快点!”时,孩子却面无表情,无所事事的,没有那种紧迫的感觉。尤其是当自己有重要事情要做,孩子根本不懂得配合穿衣服、吃饭、看书、写作业等,家长不由自主地就会心里急,就忍不住唠叨,讲道理,甚至有时会拉拉扯扯,更严重的,有时会指责和打骂。你嫌孩子慢,你嫌孩子能力弱……但是你没发现,家长越焦虑,孩子越烦躁;家长越焦虑,孩子会越磨蹭;家长越焦虑,孩子能力会倒退。



3.感觉统合能力不足

其实孩子拖拉磨蹭的主要原因是感统失调,造成的大脑不能正确指挥身体完成指定的动作,下面我们就从感统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01

精细动作不好




之所以精细动作不好,首先是孩子的手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的3岁前孩子被包办的太多,敏感期内没有好的发展和引导。例如6个月的抓握敏感期,孩子喜欢抓、扔,但是代养人一般觉得这个行为不好,会阻止孩子,错过了孩子的抓握的敏感期造成日后孩子五指分化不全,动手能力差。



02

触觉失调


大家都知道触觉敏感对自我要求很高,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往往将时间花在周密计划上迟迟不开始做。在受到催促或指责后心中更感焦虑,于是更想逃避,导致拖延的发生。


触觉迟钝的人往往过度自信,对于事情的紧迫感不足,所以不到最后期限绝不动手,所以做事时常常是延误了许久。



03

双侧分化不全


孩子双侧分化不全,造成大脑功能区分工不明确,做事情容易大片用力,身体能量过早被消耗掉,难以坚持到最后,给人留下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的不良印象。在面对他人和自我的双重打击下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为了避免受挫而逃避,常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工作进度。

04

专注力不足

造成的原因大概有三种:
1、髓鞘化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脑袋容易漏电,注意力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拉走而且回不来;2、触觉敏感,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容易紧张,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孩子警觉、害怕、打扰到孩子的注意力;3、前庭觉不足,重力感不佳,孩子必须不停的动,小动作多,所以坐不住,对静态要求专注的事物无法专注。









改善方法
01

加强孩子手部锻炼

如果是因为孩子的精细动作即动手能力方面,那在家庭教养中就要多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多拍打,多揉搓,撕拉拽扯按等多种感觉刺激的弥补。这期间家长要平和心态,多鼓励孩子,要允许孩子慢慢来。


02

保护孩子专注力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很专注的时候,切勿频繁打断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在安静的看书或者拼插积木的时候,家长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水果,这样频繁打断孩子的专注力。


03

针对性感统训练

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是弥补多元感觉刺激以提升大脑及神经系统功能,强调从“本”和“根”上去解决问题,专业感统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专注力、肌肉耐力和运动企划能力,随着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身体会变成一个轻松的学习工具,孩子全面能力就会提升上来,磨蹭的情况会逐渐好转。


04

温柔的坚持原则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会让步。例如孩子不想刷牙时,可以说允许你喝一罐酸奶,但喝完后必须刷牙,如果孩子反悔,不要大吼大叫,要温柔的坚持原则。这样做既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也在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原则的。


05

给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可以用滴漏等玩具帮助孩子,同时提示孩子的指令要明确,但不要一次性太多,要一个一个进行。例如快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啦,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个很大一团的指令,孩子会觉得无从下手。本身孩子的感觉通路就不多,过滤信息能力不强,孩子可能会瞬间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