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特殊群体康复器材的研发及应用,为特殊群体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们坚信--能行!
树立康复一线品牌,打造一流康复器材质量
自闭症家长如何根据自己孩子能力安排干预
来源:深圳市慧康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 | 作者:深圳慧康 | 发布时间: 2021-03-12 | 36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干预逻辑上来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提要求、命名、语言理解、视觉、游戏、动作模仿、仿说等

自闭症家长如何根据自己孩子能力安排干预




正确的干预逻辑

从干预逻辑上来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 提要求
  • 命名、语言理解、视觉、游戏、动作模仿、仿说等
  • 对话
1、 提高要求怎么训练?

大部分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有很多要求,怎么让他们可以通过用普通大众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才是评估和后续干预的一个关键

一旦拿到了任何的跟语言相关的评估结果,如果孩子提要求的能力相比其他能力差得比较多,你就要开始观察孩子的兴趣,从兴趣入手,跟孩子大量练习提要求。当我们知道哪一些内容可以让TA提要求之后,就要通过制定和执行干预计划帮助孩子提高这一部分的能力。

当孩子提要求的能力开始和其他能力持平的时候,或者说起码没有落后太明显的情况下,就可以进入第二部分的训练内容。

2、命名和理解

从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先理解后命名。

如果在评估结果上,我们看到孩子的命名能力反倒比理解能力要高,这个时候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扫视能力是不是跟得上?孩子是不是能够将命名能力泛化到生活上?

有些时候孩子只是记住了卡片上的内容叫什么,但是当TA在生活中再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完全不能够提出命名,TA完全是不理解的,这些都有可能。


3、自发模仿恰当行为

动作模仿的能力是孩子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一个关注和留意的能力。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脱离指令,自发地去进行模仿;自发模仿恰当行为的能力什么时候出现。

那么,我们就要留意在自然的环境中,你想让TA模仿的动作有哪些?难道是拍头吗?拍肚子?跺脚?拍桌子?这些例子很常见,但是我们非常不鼓励这些出现在干预里。

这些能力的模仿对TA今后生活没有意义,学会了反而会不会无意间让孩子留意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4、对话能力切记揠苗助长

在看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的评估结果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的对话能力比语言理解能力的分数要高。

从逻辑上来说,这个结果是不太合理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举例:在桌面上放了面包、汽车、筷子、桌子、皮球这五张图片,然后提问:哪个可以吃?孩子没法识别图片选择面包,但是TA可以用语言来回答你“包子”。如果你任何时间问TA什么可以吃,哪个可以玩,TA回答的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答案,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在不理解问题关键要素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个标准答案。

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教者教学时太心急了,跳过了一些关键的步骤。从表面上看,孩子好像能够掌握更高级别的能力了,但是根基不稳,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插秧。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是用仿说进行教学?还是用动作模仿来教孩子简单的手语?还是用图片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 如果孩子年龄小,有仿说能力,首选仿说。
  • 如果孩子年龄小,没有仿说能力,视觉能力也不怎么样,还是首选仿说。
    如果孩子年龄小,没有仿说能力,视觉配对能力很好,那么选择图片交流配合仿说来进行,一旦开始仿说,可以逐渐尝试撤销图片。

  • 如果孩子年龄大,有仿说能力,但非常有限,可以尝试仿说,同时配合图片交流。
    如果孩子年龄大,没有仿说能力,视觉能力很好,那么选择图片交流配合仿说,如果一段时间后,还没有仿说能力,大量使用图片沟通系统。

能表达出来是关键,这个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手语,可以是图片,甚至是文字。



社交的干预步骤

1、把孩子的基本的社交能力干预好

做到当别的小朋友来找TA的时候,TA能够配合、跟随,能够有符合社交常规的一个回应。

2、家长要开始模拟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孩子的行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习惯和学习处理

同龄孩子最常出现的一些状况,就是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分享,或者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喜欢去抢,当这样的同伴在我们孩子身边的时候,我们孩子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呢?

同样的玩具,也有可能是今天这个玩法他习惯了和同伴之间是这样玩的,可是第二天同伴可能会变换了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的孩子又应该怎样去应对呢?

3、我们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在一起

在我们孩子已经具备能力的情况下,普通的孩子是以泛化为主的角色出现的。并不能说把孩子泡在了普通孩子堆里,TA社交的技能自然会提升,因为不会有太多的孩子会耐下心来,去一步一步通过塑造、强化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能力,所以家长模拟的第二步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