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特殊群体康复器材的研发及应用,为特殊群体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们坚信--能行!
树立康复一线品牌,打造一流康复器材质量
如何知道孤独症轻重程度的划分,科普来了
来源:深圳市慧康医疗康复 | 作者:深圳慧康 | 发布时间: 2021-02-26 | 813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个是一篇非常好的科普孤独症的文章,写的很形象,运用比喻也通俗易懂


如何知道孤独症轻重程度的划分,科普来了

导读:这个是一篇非常好的科普孤独症的文章,写的很形象,运用比喻也通俗易懂, 徐桂凤(BCBA)是一位有着医学背景的 BCBA,还在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希望更多家长能看到这篇文章。


关于孤独症核心症状中的社交互动缺陷,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 “ 人和人的沟通就像两个人一起玩球,我把球扔给你,希望你能接住然后再扔回来,然后我再扔给你……循环进行。 ”

而和孤独症患儿的沟通就好像你扔了一个球给他,他:

  • 要么专注于其他的事物不接你扔的球(他压根不会关注你在做什么或者这是他不感兴趣的话题),
  • 要么接住了以后就不再扔回给你了(就他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滔滔不绝,而不在意你的感受和回应),
    • 要么他很想接住但是总是接不到,或者接住了但是扔回来的角度总是很奇怪,所以你无法接到(有沟通欲望,但没有沟通技巧)。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孤独症儿童,虽然在社交上的核心问题是一样(无法顺畅地接球扔球),但是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形式却是不同。这种不同其实在狭窄兴趣和刻板行为上也是同样存在的。
今天我们聊一下孤独症的严重程度是如何判断的。
  • 曾经有大V在文章里说:“孤独症的孩子99%都生活不能自理”,也有某个机构的老师在知乎上说:“孤独症的孩子都是智商低下”。

    其实并不是如此。

    很多机构老师所看到的孤独症儿童往往更多是程度严重的,而很多轻度的孤独症儿童都混迹在非孤独症儿童人群中,很多人(甚至包括父母)都觉得孩子“难带”,而不知是孤独症。

    这也难免,可以说我们国内很多儿科医生以及儿保科医生都对于诊断轻度,甚至轻中度的孤独症缺乏经验。

    所以会有医生告诉家长,

    “孩子还知道粘妈妈,所以肯定不是孤独症”。

    “孩子有时候会看人,所以不是孤独症”。

    甚至还有医生告诉家长,“阿斯伯格不是孤独症,阿斯伯格是人格障碍”。

    孤独症轻重程度的划分




    发育行为障碍也是有轻重之分的,孤独症也是如此。

    孤独症的轻重程度的划分,是根据这个孩子需要的支持帮助所决定的。当然,需要帮助的量不同所对应的症状严重程度也是不同的。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



    孤独症轻重程度的划分

    看这个表格可能会觉得有些抽象,我们来看三个不同程度的案例:

    重度:孩子A

    除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拿不到的时候,或者父母手里拿着他非常感兴趣的物体,孩子会拉着父母的手去拿或者在父母面前哭闹以外,几乎和周围的人(包括父母)没有互动。

    平时妈妈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完全充耳不闻,和小朋友一起的时候,也完全对他们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妈妈说“走啦,我们出门啦!”他就会快速跑到门边换好鞋子,因为他特别喜欢看旋转的汽车轮子,可以蹲在马路边看很久。

    几乎没有眼神对视,完全不在意周围人的情绪(被严重体罚过的孩子,可能会在父母生气时表现出害怕),似乎永远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长时间沉迷于极少数的物体或者活动,频繁地出现刻板重复肢体行为。

    中度:孩子B

    和家人可以有不稳定的基本交流,尤其是在父母特别努力去创造孩子喜欢的场景并使用夸张表情语气的时候(比如躲猫猫、挠痒痒等时候)。

    和父母的对话通常都是单向的,在父母询问问的时候,他可以回答或者服从指令。有时候喊名字可以回应,但往往需要多喊几声。

    眼神对视回避明显,很少发起共同注意(指东西给父母看),但是对父母发起的共同注意可以有短暂关注。喜欢和小朋友追逐,但是不会你来我往的互动,尤其很少主动发起互动,对小朋友发起的互动有时候可以回应。

    特别喜欢各种玩具车,喜欢把玩具车进行排列,对其它活动兴趣非常小。如果大人把他的玩具弄乱,会躲进房间壁橱继续排列。时不时把手里拿到的东西放到鼻子下闻。


    轻度:孩子C

    从小语言和词汇量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各方面认知发展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平时也和父母经常对话。开始上幼儿园中班以后,老师反映无法和小朋友一起玩,经常喜欢推一下小朋友然后跑开。

    经常答非所问,和老师以及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很难关注别人说的内容,总是说各种恐龙。老师尝试转移注意力和话题,但是他仍然会回到他的恐龙话题。经常在小组活动时,自己一个人站起来跑开。

    很难根据图片理解人物的表情和感受,不能理解故事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因果关系,对人物关系无法理解。很难从一个活动安排转换到下一个,经常因为活动安排的变化发脾气。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对应不同的严重程度,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轻中重程度的划分只是一个范围,但是即使处于相同的程度区间,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都是不会一模一样的,所以以上三个案例的情况也不会和你的孩子一模一样。

    来源:徐桂凤发育行为障碍专业号